乐泉 官方网站

http://lequan.zxart.cn/

乐泉

乐泉

粉丝:894873

作品总数:55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乐泉 | 艺术简介乐泉,号拓园,万千莲花斋。1950年生于南京。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首批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九三学社社员、主持拓园书道雅集乐泉...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

国 画:元/平尺

匾额题字: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与正如空中短信谈


/ 乐泉

 

夏马山(弟子夏正如昵称,以下简称夏)会读书,善于发现。他对书道的习修与理解,如同春天的禾苗,春雨一浇,便破土而出;阳光一照,便发力向上。

 

平日工作之余,他常驱车从无锡赶到南京,于舍下问道。前几年,他担任远望三号大型测量船政委,肩负重任,一年有大半年在海上。每次出海前后,他总是先到舍下,带个笔记本,从技法、品位、意识的提升,直到对书道的领悟与探求,一坐便是一两天。

 

以其对人生、哲学及美学认识的高度转为对书道的参悟,笔下便有了不同凡俗的气象,若假以时日,大有登堂入室,成为书坛翘楚之可能。

 

文字无声似有声。兹择录前几天他与我在手机短信上的对话。

 

乐泉(以下简称乐)

真理无时不在,内心的平静可以唤醒真理,故而大师都是由内向外的。老天造人时,己在人身上安装了该有的“密码”,只是人们的肉眼总是向外寻找,忽略了自身。印证或证悟,旨在开启人心,而非物证。

 

写心写意,宜具十分敏锐的艺术直觉。笔下的异趣是做不出来的,因而眼光必须异于常人,不可流俗,绝不是临临帖,做做功课那么简单。

我们不需再现古人。生命属于自己,必须自己把握。还原本心才是最重要的。艺术创作源于心灵的“像素”,流于笔下的也只是沧海一粟。

创作家的成熟期应在50岁以后,趁年轻时多多实验锤炼,让心灵丰满起来,切勿在意巿俗的流变,远离“江湖码头”,远离污染源。以平常心事人待己,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德是智慧的化身,人太聪明并非好事。

 

三日不思吾师,便食肉无味。

 

惭愧!此世得慧心者,未必在丛林深山,林下泉边。此时此地,我如您一般,在体验中随时印证。

 

跟随老师好像渐入佳境。

 

我只是一个修行的学子或幼儿。书道的学习,日日有新有喜,随时随地有师,心在便在。师与生皆缘,惜缘即福。能持平常心,做好平常事,以平等心待人,善待天下万物,天下万物便是乃师。得慧于中,证悟于心,如何不能心手双畅?一笔之有,笔笔皆如。空中烈焰纸上水,逆水行舟日日程。此时彼时俱往矣,无时无刻不真如。

 

天下万物皆为师,地上人间皆有师。

 

在今后未知的岁月,我们或许掌握了某些的技法,心境也会因之由淡变浓,直至最终丧失最初的纯朴与本真。天才的至敌,往往在过程中产生。觉的慧,因被“雾霾”隔开,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被悄悄“杀”死。常人看来所谓“中年或壮年危机”,人活着艺术却死了。众“大侠”应该明白。

这不是说教而是现实的教训。建议大侠们关注一下印象派画家如莫奈、高更、凡高、莫兰迪等巨匠的作品,换换口味,随时“修理自己”。不要总在“雾”里徘徊。要舍得丢弃以前的好不容易长成的“旧我”。

粉碎虚空,大地承平一口吞!我与大家一样向前走!从老走到少乃至走到童年。

 

老师你看我现在是不是要写一写篆书,什么帖比较合适?

 

大篆。《散氏盘》,疏宕古拙,比较有趣。以篆法管领四体,高古当在晋唐之上。天地共生一念,世界一如。

 

师平时有关艺术的散论,多有别解,若能整理出版,必将泽被广大同好,可否考虑过?

 

以心印心,如有清廻之气。在口为诗,在手为画,不主故常也。以前北京剑秋亦曾多次提及。书法上你已参破第一层,正在体验和求证第二层,关照第三层,这是你的机缘,自然很不容易。

有人住在第一层,已看到第二层,向往第三层,可却被第一层缠住。舍不得离开,还是放不下,捅破一层纸,往往如隔一座山。修己度人皆不易也。“圈”内如此,况乎外道。

 

寄《丑陋的孔雀》一书给老师。把今收到老师的讲解,分享众陀。

 

刚收到。谢!大致翻阅,颇多新见,一语道破多少人从未想到的现实存在。众人忽略的问题被有人发觉,此谓“天机”。

即便如此,漠视依然是众生生存必然的状态。我们尊重众生。众生如水,我们离开水无法生存。“众生心水静,菩提映现中”(弘一法师)。

意识具有穿透力,是能量的即现。觉悟便如“莲花浮水”,在上面看到的是“觉”,下去看的是“愚”。看到的只是物的表。“觉”是上苍对你的心灵的抚摸与眷顾,所以人宜时时怀有感恩的心。

人体是一个完满的小宇宙,研究探索人之生命奥秘与研究宇宙空间一样有意义。作为人类本身经过千万年的进化,开发的只是生命宇宙的微乎其微。肉身的局限与灵魂的无限,构成生命相反相成、阴阳互补、气血交融、情思辉映、天人合一的血肉之躯。

 

大自然的一切奥秘与人体的奥秘似无二致,气聚成形,气散若空,均在虚无之间显现而已。正如君以为然否。

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生者必死,聚者必散。世上所有的改变,只不过都是南柯一梦。人的基本性格不过是心识的流动,唯一真正拥有的只是“当下”—此时此地。书写的快乐,只在写的当时的拥有。

而这样的拥有不是恒常的。当你深深观照的时候,便会发现与明白这样的实证,这是让我们的生命与意识逐步过渡到单纯、简静、从容、自在的唯一方式。这便是真理。作为“结果”的作品本身,便是过去阶段的结束。未来未知的结果又会在某一时刻造化显现,故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乃宇宙永恒不变的真实。

 

请老师给我们讲讲,惯性为什么不好,或者不是拓园书道追求的最高的境界?

 

不断重复的惯性书写,只能获有书写的快意,却很难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太熟练,是反复操练的一种程式化书写。生到熟再回生,是一个基本规律。一般人由生到熟,便止步。

而艺术的生命力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境域,笔墨当然应情生变。语言的丰富性,随机生发的变数,让书写生动有趣,一日有一日之不同。当然变化是随机的生发,不是事先安排或设计。

宁可无变,不可强变。渐变是常态,顿悟只在刹那。今天看古人,要有敬畏之心,要看到古人的普遍问题所在,才能更清醒地认识传统,从而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及该如何去做好自己,多读、多看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古人创造的一切模式,既是入门的先导,亦可能是前景创造意识的障碍。人们习惯用古人的书写模式解决今天的创作问题,那么有没有更新的可能呢?我们有兴趣讨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古人创造了可以学临的惯性书写,以此达到传承的目的。古人用心就如父母对孩子一般。

今天,我发现可及可传的都是死法。更应发觉关注人的内心气象,关注潜意识的光明显映。这是我们有别于先辈的崭新的一面。这一点的发现与探索,应是中国书法创作与意识转化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师心而不蹈迹!真理只有少部分人掌握!就我这点学问,估计三世也未必能谈创作啊。

 

你已开始了。古人的创作都是小品。你可从小品做起,绘画中叫草图,而最有意味的那一点东西都在偶然中出现。你不难做到,只要放松随意点玩。

 

看破而后自强,是境界。幸福是自找的,怕麻烦就是最大的麻烦。老师,您看过罗素的《幸福之路》吗?推荐您一阅。请教老师,当代人临写汉碑者甚众,而得汉风汉味者却甚少,何如?

 

大凡追逐风尚者,必然笔下多见俗气。浅层次的交流,均在“品”下,无品,何评之有?即便让时下所谓的高手名家放到汉代去交流,恐怕连当时的匠人都不如。今天能见到的众多简牍、墓志,大部分为匠隶所写。书以品为上,气息决定品相,心相存于心宇。

心中已有,何必方外求?所谓“相由心生”“万殊一相”是也。我们被当代众多“大师”“名家”所包围,初习者搞不清,被“忽悠”是不奇怪的。从大汉入手,上窥三代,下视晋唐,这是难得的机缘。

 

乐泉2013年于金陵